从大山深处的工厂卫生所,到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的三甲医院;从借着手电光做手术的年轻医生,到让中国烧伤技术走向世界的行业标杆。南阳南石医院赵俊祥用四十年医路坚守,书写了一段 “以初心致匠心,以担当赴使命” 的动人篇章。

01 初心:一份感恩,一生坚守
“当时工厂送我上学,每月发38.3元工资。毕业时北京医院、协和医院都来学校要人,但工厂缺医生,山里培养个医生稳不住,殷切期望我毕业回来。本着感恩之心,觉得不回来对不起工厂,既然留下,就要全力以赴把这事做好。” 采访中,赵俊祥的话语朴素而坚定。正是怀着这份感恩,他毅然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工厂卫生所。

1986年,刚接手卫生所的赵俊祥就遇到了挑战:一名急性阑尾炎患儿急需手术,他一把手术刀,借着手电筒的光硬是劈出一条路。“我当时又当医生又兼麻醉,手电筒照着,硬着头皮做了两三个小时,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 这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句朴素到近乎直白的话语,成为了他四十年医路跋涉的起点,也成了南石医院的精神底色。

02 破局:从卫生所到烧伤专科的逆袭
不等路成形,便一脚踏上去。敏锐的赵俊祥发现,南阳没有烧伤科,他就从零组建、带队攻坚,日夜鏖战,决心要填补这个空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7 年,赵俊祥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关于 “科技流浪汉” 徐荣祥教授发明烧伤膏的报道后,连夜赶赴北京引进这项技术。可3万块的专利转让费在当时是笔 “巨款”,他咬牙说:“借钱也要干,要让南阳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莫问身后事,且论朝夕是。技术创新,专利落地。接下来唯有赤诚淬炼,破釜沉舟,才能拼出一片晴空。此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工作14小时,换药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凭着这股拼劲,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95年,南石医院创造了医学奇迹:一次性成功救治22名 90% 以上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无一死亡且功能完好。2012年,在赵俊祥 “大胆申报、大胆闯” 的鼓励下,烧伤科成功获评 “国家级重点专科”,登上行业最高殿堂。

厚德精术,尽责为民。在他的带领下,南石医院2002年改制成功,2014年成为通过 “三甲” 评审的民营医院;5项专利全国推广,260篇论文登国家级期刊;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学者纷纷前来学习,中国烧伤技术真正走向了世界。


03 担当:于危难处逆行,于细微处暖心
医无国界,大爱无垠。从 1994 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爆炸救援,到 2014 年昆山大爆炸烧伤抢救,每当重大灾害事故发生,赵俊祥总能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多次受到国家卫健委高度好评。新冠疫情来袭,他义无反顾,带领医院承担起应尽的使命。

赵俊祥从不以民营自限,从不以起点自弱,“公立与非公立,只是办医主体不同,公益属性不能变。”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用行动践行的准则。

而在日常诊疗中,他的 “同情共理” 理念早已融入南石医院的血脉。“患者是活生生的人”,他要求医护人员查房时多句安抚,检查时多句说明,输液时多一重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对每一位重症患者,他都会第一时间奔赴临床查体,制定个性化方案,“为患者回归社会打定基础”。
他常对医护说:“能吃药代替打针,能打针代替输液,能输液代替手术,这是医学基本原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才是医学的精髓。”
04 党建:以信仰为灯,引发展之路
无论是将医院做大做强,还是以公益之心救死扶伤,一个字始终在心中,那就是党。

“一个民族要有文化,一个单位要有文化,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特色,就是最好的文化。” 作为南石医院的掌舵人,赵俊祥始终以党建为根,用 “为人民服务定初心,愚公移山破难题,白求恩精神守医德” 三篇文章指引方向。

在他看来,医院发展的核心是 “人”。“要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的人。” 如今已70多岁的他,仍坚持给学生上课,“累,但盼着他们成才”。

05 结语:一片晴空,一生赤诚
从白手起家,到全国领先,走向世界,赵俊祥带领南阳南石医院,用一条中国式自强之路,走出了信念和底气,立起了医生的自豪与荣耀,更是撑起了患者的希望。

赵俊祥拼搏进取的锐气、一心为民的赤诚,更化作一盏明灯,指引着更多医者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步履不停,拼出更多生命的晴空。
“公益的事情不含糊,奉献的事情不含糊,为了人民的健康,这个宗旨一定不能丢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