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心灯|郑大一附院眼科五病区主任郝尚臣光明

  • 2019-08-12
  • |
  • 来源:河南公共频道健康同行
  • 浏览次数:7764次

清晨,检查室的患者排起长队依次等候检查,秩序井然,这是在郑大一附院眼科五病区每天早上都会出现的场景。正在为他们做检查的是眼科五病区的主任郝尚臣,整个房间里回荡着他柔和的声音,他的声音总是容易让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占红,该你了”。他也总是能轻易牢记病人的名字并喜欢这样亲切称呼他们。

信仰于心 追梦前行

郝尚臣出身医生世家,犹记得自己的爷爷每次外出行医总是背着一个大大的印着红十字的药箱,在他的心目中,爷爷的工作是最了不起的,爷爷拥有治病救人的能力,爷爷总是被别人需要着。所以每次看爷爷出门的背影都觉得特别高大,那个鲜红的十字也深深地印在了郝尚臣的脑海中。

从小有了榜样的力量,也为他日后选择医学指明了方向。高中时期的他得知心怀军人梦的朋友因眼部视力色弱的原因与飞行员失之交臂,他为朋友惋惜不止,同时关于眼科医学的各种奥秘令他神往起来。于是,他考取了河南医科大学眼科。郝尚臣深知大学时期是最需要打牢基础的阶段,所以他倍加勤奋地驰骋在医学浩瀚的海洋里,天分加汗水,他年年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奖学金。大学毕业,他因出众的表现被留校工作,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大学医学院工作。业精于勤,为更好地做好眼科临床工作,他迫切希望能够接触到国内最前沿的眼科医学知识。带着心中强烈的愿望,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努力进取,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在眼科学方面享有盛誉的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在校期间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当选为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党建辅导员。

不忘本心 传承未来

外出求学,不忘本心,家乡让他故土难舍,魂牵梦绕。学成归来,他第一时间回到河南,回到了郑大一附院,把眼科前沿先进的治疗理念带进了这所河南省最大的医院。而这个时期,也是郑大一附院快速发展的时期,郝尚臣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步伐。力求各学科齐头并进,医院把重点发展角膜移植技术的担子交给了郝尚臣。

潜心钻研,不负众望,郝尚臣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河南省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截止到目前,郝尚臣所带团队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量已达近百例,与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水平接轨,并在国内众多学术会议上代表郑大一附院眼科不断发出权威的声音。细数这些年来自己在郑大一附院所见证的眼科的巨大发展,郝尚臣难掩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科室自50年代在眼科泰斗张效房教授等历任主任的带领下,现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学科,国家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谈及历任学科带头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郝尚臣始终怀着敬畏之心。99岁高龄仍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园地辛勤耕耘的张效房教授,眼眶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朱豫教授......他们成就了郑大一附院眼科的同时把医生永不停息的探索初心在一代又一代郑大一眼科人中传承。

医者仁心 守卫光明

现如今,眼角膜移植技术在我国相当成熟,但却存在角膜供体很少,等待角膜移植病人却很多的现状。角膜资源的匮乏让郝尚臣深感叹息,为了来之不易的眼角膜,往往要整合所有的资源,争分夺秒拼尽全力去争取。2013年6月9日晚上八点左右,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的角膜几近穿孔,此时刚好有消息说在相隔400多公里的南阳市有角膜供体,知道消息的他决心一定要帮患者抓住这次重见光明的机会。没有更快的方式,郝尚臣和眼角膜移植团队的另一名医生携带设备,即刻开车前往目的地获取这对珍贵的眼角膜,最终在凌晨一点抵达了眼角膜捐献地。

交接完成后本可以第二天返程,但他们知道眼角膜从取出到移植的时间越短,手术效果越好;他们知道有一位患者还在焦急地等待着,所以这一刻他们决定立刻返程。高速公路上无边的黑暗以及来往的大型货车让人恐惧,每每回忆当时的情景,郝尚臣总是直冒冷汗。“患者等待的眼角膜还在车里,眼角膜不能有事。”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们硬是连夜赶回医院,并立刻安排眼角膜移植手术。趁麻醉师对病人进行麻醉的时间间隙,被疲惫裹挟着的郝尚臣,才能在办公室有片刻的休息,但很快又不得不让自己快速清醒起来,用凉水浇下脸便奔向了手术室......

郝尚臣为患者所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曾经有一位术后患者因家庭特别贫困,饮食营养仅能依靠馒头咸菜来维持。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他决定组织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捐款,并向综合医学部申请募捐,短时期内为患者筹集了几万元,帮助他解决了用药和营养的问题。他说:当一个人得到社会上的帮助,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相信这个人一定能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事情。

从医多年,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临床经验让他一看到患者的症状便对其病情了如指掌,但同时他也细腻感知患者的心灵。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更多的时候郝尚臣通过及时的心理沟通,抚慰他们不安的情绪。他经常亲切地陪患者聊聊家常,他总是用很多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能够正确理解和看待自己的病情,进而克服患者焦灼紧张的心理。他说:只有把患者当做家人,倾听他们的话语,读懂他们的行为,才能更快找到深层次的病因,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爱岗敬业 好评连连

“我们经常对郝主任说:‘瞧,你的病人又来了,又来感谢你了。’好多次看到患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冲上来抱住郝主任。”护士长张楠楠回忆时说着笑着。患者出院之前开开心心来表达感谢和告别的时候,日后患者的视力恢复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是郝尚臣感觉最幸福的时候。

在曾经的一次援疆经历中,就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当地的一位名叫阿普杜拉的牧民因为当地过强的紫外线长时间照射而罹患白内障,然而落后的医疗条件让他没有被当地的医院诊断出来病因,于是一直拖着病情,视力也从此急转直下。阿普杜拉原以为自己的眼睛永远也治不好了,但后来听说有援疆专家过来,所以他抱着一丝希望去试一试。郝尚臣作为他的诊治大夫发现他的眼疾能够得到救治,并很快让他的眼睛重获光明。临别的时候,不会汉语的阿普杜拉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谢,只是握着郝尚臣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好评如潮不仅仅在众多患者之间,也包括在他所带领的团队里。作为团队领头雁,为了在团队内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他组织每周一次共同学习的课堂,团队里每一个医生轮流排班作为此次课堂的讲师。进步的科研水平推动着临床工作的开展,所以他倡导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在工作之余仍不忘搞起科研。

郝尚臣还积极为团队成员争取进修的机会,他说:年轻医生的成长不仅仅依靠在前线对病人的诊治,教学和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诸如郝尚臣主任等领导者卓有远见的带领下,现如今科室已形成完备的医教研体系。作为老师,他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医师、规培医师、专培医师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为帮学生打牢基础,他一点一滴,言传身教,无论是实验室里对移液枪的刻度还是手术室里对手术线的长度等细节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严师出高徒,现在他的很多学生面对任何类型的手术时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注重团队的建设还体现在医护团队的建设上,在科室开展眼角膜移植技术的早期,郝尚臣便组建了专门对角膜移植患者进行护理的团队。他非常重视医护团队之间的配合,医护一体查房时,郝尚臣从住宿、病程、手术方式等各方面针对特殊的病例进行现场讲解,护理人员便会知道这类病人的护理重点在哪里,从而更好地服务病人,缩短病人的病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有信仰 有情怀 有担当

一天,四岁女儿在电话里听到爸爸可以早点回来的消息后急忙对妈妈说:“妈,爸爸说他今天能回来啊!他今天能回来啊!”这也是郝尚臣对女儿印象最深的话。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一周的时间几乎被门诊和手术占满,剩余的时间也全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中,常常有人在下班很晚时看见郝尚臣主任办公室里的灯还在亮着,清晨一早来到时又会看见他在不停翻阅医学资料。在除夕这样合家团聚的日子里,郝尚臣担起夜班工作来更是当仁不让,2013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郝尚臣值了一次连夜手术的夜班,七个急诊病人的手术连台做,一整夜的时间全部成功完成,直到大年初一的上午九点郝尚臣和来接班的大夫详细对接完所有手术病人的情况后才放心的离开医院。“这是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本应该做的比其他人更多。”他说。

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在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无论是在裂隙检查显微镜前为排起长队的患者耐心检查的他,还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姿势固定为患者实施长达数小时手术的他,郝尚臣始终以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用知识用技术帮助患者度过煎熬的时光,让患者的眼睛达到他们理想中的样子。他曾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要去理解他们的故事。”理解每一位患者,理解每一位同事,理解每一位学生,心怀责任和仁爱,勇于奉献和担当,不忘本心,为医而生,这就是郝尚臣医生!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