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IP付费背景下,我们如何既保障患者用药需求,又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患者什么时候需要预防性地使用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又符合医保政策,该如何把握?”
9月24日下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会议室内,一场关于肿瘤治疗关键并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深度对话正在热烈进行,来自临床、药学、医保等领域的专家围绕防治难点、政策衔接与患者管理展开务实讨论。
新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岳爱民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表示:“本次巡讲聚焦这一关键主题,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传递最新知识、推广指南规范的学术平台,更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区域医疗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务实之举。希望以本次会议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与各级医院、各位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规范、高效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过程中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尤其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最为凶险,不仅显著增加患者感染风险、治疗中断率,更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大会主席、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在采访中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存在诊疗能力不均衡问题。国家卫健委《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导意见(2022版)》明确要求加强基层肿瘤并发症管理能力,此次巡讲正是响应国家卫健委的要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实践。
新乡市中心医院东院区肿瘤内科张桂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随着ADC药物、免疫治疗、CAR-T等新型抗肿瘤手段的普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表现形式和防治策略也发生演变,临床医生亟需更新知识体系。她指出,当前仍存在“发热才处理”“重度减少才干预”等被动诊疗现象,而规范化的风险分层、G-CSF合理预防使用、感染早期识别等核心内容。本次巡讲正是要推动临床行为从“经验性”向“精准化”转变,实现“早识别、早干预、规范管理”。
在学术交流环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孟祥瑞教授就《肿瘤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的临床现状》进行报告,她强调,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予以分层管理,结合化疗方案和患者自身因素开展评估并实施相应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治疗及随访措施至关重要。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肿瘤治疗路径的标准化与药物经济性评估日益重要。河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药师杜娟在报告中指出,在DIP/DRG付费背景下,规范使用G-CSF预防FN,不仅能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保障化疗按时足量完成,也能有效控制医疗成本,避免因并发症导致费用超支。
多位临床、药学与医保专家在讨论环节呼吁,应建立“临床—药学—医保”三方协同机制,将指南推荐与医保目录、支付标准有机结合,实现患者获益、医疗质量与医保管理的共赢。
同步开展的“患者教育”活动分别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本部和和东院区举行,专家现场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自我监测、感染识别与家庭护理要点,提升患者参与度与治疗依从性,真正实现了“医患同心、防治同行”。
活动现场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规范诊疗巡讲”既有专家观点的碰撞、有基层医生的困惑、也有医保政策的解读、更有患者教育的温情瞬间,而这样的多维度对话,正是推动肿瘤支持治疗真正实现“同质化、精细化”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