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竞速的战场上,总有一群人以专业铸盾、以信念化剑,为生命筑起不可撼动的防线。禹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岳钧亚,便是这样一位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生命的医者。从医十余载,他以院为家,在无影灯下与病魔较量,在基层乡镇播撒希望,用行动诠释着 “医者仁心” 的深刻内涵。
一、初心如炬:一场抢救埋下的职业火种
“心血管疾病往往比较凶险,及时治疗能很大程度上改变病人的命运。” 回忆起15年前在省人民医院实习时的场景,岳钧亚的眼神依然坚定。当时,一名急性左心衰患者因一针速尿转危为安,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让年轻的他深刻感受到心血管专业的挑战性与使命感,“那种能直接挽救生命的成就感,让我决定投身这个领域。”
职业生涯初期的一次遗憾,成为他不断奋进的动力。刚上班时,一位 40 多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溶栓失败离世,“看着家属绝望的眼神,我第一次感到无力。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必须有人为生命争取更多机会。”
二、智攀高峰:进修锻造的 “心” 技术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必须保持空杯心态。” 为提升专业水平,岳钧亚在医院支持下踏上漫漫进修路。2016年,他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期间,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泡在学术会议和急诊手术室里,“周末别人逛街,我就去‘泡’手术,晚上还跟急诊老师说‘有手术一定叫我’。” 此后,他又先后前往阜外华中、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
2019年,禹州市人民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岳钧亚主动扛起24小时待命的重任。从此,他过上了 “手机不离身,铃声即命令” 的生活 。 错过家人团聚、缺席孩子成长,但他毫无怨言。“患者的生命大于天,尤其是胸痛中心,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五年间,他平均每年完成急诊手术400台,将患者从进医院大门到开通梗死血管的时间(DtoW)缩短至53.8分钟,超过国家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钟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守护生命:CCU 里的 “双重角色”
2022 年,医院 CCU 病房成立,面对技术人员短缺的困境,岳钧亚选择 “以院为家”,连续三个月吃住在科室。在这里,他既是精准施治的医生,也是细心入微的 “守护者”。护士长回忆:“每次查房,他都会亲自帮患者整理衣物、遮挡隐私部位,家属有疑问,他总是解释到对方完全理解为止。探视时间只要没手术,他必定在病区陪着患者。”
这种 “医者温度” 不仅体现在病房里,更延伸到基层。为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他利用业余时间跑遍各乡镇,从卫生院的设备调试到医护人员培训,都亲力亲为。2024年11月,四家卫生院高标准通过国家胸痛救治单元验收,“基层是急危重症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只有把‘网’拉到农村,才能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及时获救。”
四、心怀大爱:“治病” “防病” 未来愿景
谈及未来,岳钧亚的目光投向更长远的 “战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达3.3亿,农村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城市,“预计2030年将有2200万急性心梗患者,我们的主战场在农村。” 他的短期目标是实现禹州市胸痛救治网络全覆盖,让山区患者也能享受到 “黄金救治时间”;长期愿景则是通过预防改变治疗模式,“希望通过胸痛中心、胸痛单元的理念普及,让‘防病’重于‘治病’,为国家心血管病发病率拐点的到来贡献力量。”
“医生不是神,但我们可以成为患者的光。” 十余年来,岳钧亚用无数个 24 小时的坚守,换来了无数家庭的团圆。从一个人的技术突破到一群人的守护网络,他始终相信,与病魔赛跑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正如他所说:“当我们赢得与急性心梗的‘比赛’,那种拯救生命的快感,会推着我们一直跑下去 —— 为了更多家庭的希望,值得!”